Saturday, August 9, 2008

Book Cart with Book Binding Press

按一下放大照片這件作品是一個 Book Cart 和 Book Binding Press 的組合,兩者可以分開使用。Book Cart 可譯做書車,Book Binding Press 中文不知該怎麼說,總之是一種以手工裝訂書籍或修補古書時所不可或缺的工具,它的功用很多,但主要是用來把剛裝訂上膠後的書壓緊,以待膠乾。

書車部分的木工不全是我做的。我在台北的一家舊貨店裡看到了一張桌面破損的茶几,但框架完好,是用實心橡木車製榫接而成的,而且四角立柱的車工還很細緻,就用很便宜的價錢買回來改造成這個書車。首先花了一點工夫把它拆開,保留住框架但將其上下顛倒,再把幾塊老檜木拼起來做了兩邊的側板以及底層的書架和背板,榫接安裝在框架上。為了方便拿書,放書的底板是傾斜的。另外我還在左邊的側板上裝了一塊以前在同一家舊貨店裡買的木雕做為裝飾。這木雕的材質也是橡木,造型有點中世紀歐洲貴族世家的家徽 (coat of arms) 的味道,只是我分不出上下,不知有沒有把它裝顛倒了。最後在四根立柱的底端裝上輪子,再車了四個柱頭裝在頂端上做為推動時的把手,就大功告成了。

這個書車的框架很牢固,容量也不小,全套十本的 Encylcopedia of Visual Art 之外,還可以裝好幾本大部頭的書。



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是插畫書 (Illustrated Books) 的黃金時代,出了許多插畫名家,如 Arthur Rackham,Aubrey Beardsley,Harry Clarke,Howard Pyle,Gustave Dore,Jessie M. King 等等。他們為一些古典名著或當代名家的劇本及詩集所畫的插畫初版書現在在舊書市場上十分搶手,狀況良好的書的價位都高得嚇人,不是我所負擔得起的。因此只能退而求其次,買品相較差的回來欣賞收藏。事實上這些「次貨」並沒有缺頁或污損,主要的缺陷通常是因年代久遠,使得裝訂有些鬆弛,較嚴重的則是書脊脫落,或是封面或封底已和內頁分離,而這些問題都可以靠重新裝訂來彌補。當然,舊書重裝是一門滿大的學問,不是兩三下就能搞定的。但幾年下來,我也學會了一些手工裝訂的基本技巧,只是一直苦於沒有一個便宜又好用的 Binding Press,而都是克難的用一些重物來壓書。幾個月前我在網路上看到德國一家賣手工具的公司有賣製作木工夾具的螺桿套件,應該也可以用來做 Binding Press,就向他們郵購了一套,等了兩個月才收到貨。


Book Binding Press 的構造其實很簡單,做個裝螺桿的架子,再在螺桿的頂端裝上一塊木板做為壓板就是了。但要把它的造型設計得有點古意,骨架榫接得很牢靠,還要讓壓板的升降很順暢,倒也讓我費了不少心思。車製螺桿的把手以及骨架上的四根立柱也頗花了點工夫。

這東西做好後我很滿意,我們家聖姑也很滿意,因為她可以用它來壓花。


Thursday, October 11, 2007

西洋棋桌


按一下放大照片

這張西洋棋桌大約是五年前做的。其實我並不愛下棋,也不怎麼會下棋,但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裡,以很便宜的價錢買到了一套英國 Studio Anne Carlton (SAC) 出品的手繪 Alice in Wonderland 的棋子。 Lewis Carroll 的 Alice 是我最喜歡的小說人物,我也很喜歡收集和她相關的事物,因此得到這套棋子讓我十分興奮,就決定為它做一張專屬的棋桌。





按一下放大照片
桌面上的棋盤用的兩種木料是櫻桃木和核桃木,是用圓鋸機一片片鋸出來後再拼接而成的。雖然圓鋸機是十分方便好用的電動工具,但要把每片都鋸得同樣方正精準,也不是件很容易的事。(在照片上按一下滑鼠左鍵可看到放大的圖)





按一下放大照片
棋子是收納在桌肚裡,以櫸木板隔開。除了棋盤和隔板的木料之外,這張桌子的其它部份的木料都是在路邊撿來的老檜木板。這些木板原本是髒兮兮的毫不起眼,但用細沙紙打磨過幾遍,再塗上透明漆後,就顯現出圓潤且多變的木紋,和這套棋子的質感十分搭配。
按一下放大照片

Wednesday, October 10, 2007

可折疊的讀書架


這個折疊式的讀書架也是在今年過年期間做的。

我在 Christie’s 的一本中國骨董家具的拍賣目錄上看到它的照片,覺得很精巧,就照樣做了一個。







這個讀書架是由九根木條組成,中間的那一塊是撿來的檜木,其它的是新買的花梨木線板。木條間以活動接頭連接,彼此可做相對的旋轉,所以可以收合,接頭的軸心是用核桃木車成的。套句機構學的術語,這些木條連接後是形成了一個開放運動鍊 (open kinematic chain)。展開後前面幾根木條的端部可互相卡在彼此的凹槽或溝槽裡,框成一個放書的固定平面。中間的兩根木條則搭接成可調角度的支架。







上圖是它收合起來的樣子,不但體積小而且很方正,所以可以很容易的收納在書桌的抽屜裡。我看到的那本目錄中只有一張展開後的照片,而且不是很清楚,所以在製做的過程中著實花了點功夫才弄明白了它確實的構造。完成這件作品是滿有趣的經驗,也十分佩服古人的巧思。

順便一提,那件 Christie's 的拍賣品最後是以 1033 美元成交,而我這件作品的材料費還不到兩百塊台幣。當然,那是件骨董,自有其在年代和原創性上的價值是我所不能比擬的。

旋轉書櫃




我喜歡讀書,也喜歡買書。但是蝸居實在不大,因此如何能在有限的空間中存放最多的書,就成了我設計書櫃時的主要考量。一年多前我曾經以十九世紀末 Victoria 時代流行的樣式為藍本,做過一個 落地型的旋轉書櫃,發現節省空間的效果很不錯。今年過年期間閒著沒事,就決定用剩下的木料來再做一個桌上型的。

這個小書櫃的造型特點在其上的二十二根 Doric 列柱,靈感是來自雅典衛城的巴特農神殿。每根柱子都是在我的木工車床上用手工車成的,但因為技術還不成熟,工具 (車刀) 也不怎麼好,所以各位稍為注意看看,就會發現根根的尺寸都不盡相同。

不過車床真的是很好玩的工具,而且在使用上來說,大概是所有電動工具中最安全的一種了,因為在高速旋轉的是木材而不是刀具。圓鋸機則是最重要,但也是最可怕的木工工具,切木頭猶如熱刀切牛油那麼容易,切起手指頭來當然也絲毫不會客氣,因此我每次使用圓鋸機時,都是懷著一種敬畏的心情。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那些圓柱是用買來的柳安木做的之外,這書櫃的其餘部份用的都是在路邊撿來的零散老檜木料,所以需要設法加工拼接成設計的尺寸。像左圖中所示的上面板,就是用十塊木條和木板榫接而成的,沒用一根釘子,而且即使不上膠,也接合得很牢固。






Click to enlarge photo

我在這個書櫃的底板上裝了一個轉盤,讓它即使是放在屋內的死角處,還是可以輕易的轉動來拿到四面放置的書。因此它看起來雖然不大,卻能容納滿多書的,像下面這一堆書就都能放進去,讓我又擠出一點空間來買新書了。
Click to enlarge photo

Tuesday, June 5, 2007

St. Jerome 的寫字檯


左邊這張圖畫,是從我現在正在讀的一本書 The book on the book shelf 中掃描下來的。這是本滿有意思的書,談的是書和書架的歷史,而且把重點擺在書架的演變上。作者 Henry Petroski 是 Duke University 的土木工程和歷史教授,也是滿特別的專長組合。

圖中的這位人物是 St. Jerome, 他是在四世紀時,把希伯來文舊約聖經翻譯成拉丁文的僧人和學者,是天主教中頗具份量的聖人。Steve Berry 的小說中在他身上做了不少文章。

言歸正傳,這張十五世紀畫的圖中 Jerome 用的書寫板的形式和我的沙發讀書架頗有幾分神似,他的座椅扶手的形狀也和我那張沙發的差不多。只是他的架子並不能調整角度,而且不是夾在扶手上的。哈哈,看來我的設計和五百多年前古人的想法差不多,可算是今之古人了。

Sunday, June 3, 2007

沙發讀書架


這是張很舒服的沙發,我平常最喜歡窩在上面讀書。可是它不適合用來讀厚重的大書,因為手會捧得很酸,也不好翻閱。所以我就決定給它量身訂做一個可以把書放在上面的讀書架。


說起來,這個讀書架在構造上沒什麼學問,就是做兩個架子夾住沙發的扶手,上面再裝一塊可以調整角度的板子就是了。但要能配得上沙發的古典風格,這架子的造型也得有點古意才成。所以我就車了兩根羅馬式的曲線圓柱頭裝在架子上,如下左圖所示。另外,為了增加架子的強度,其上轉角處的木塊間是用燕尾榫 (dovetails) 接合的。這不是我第一次做燕尾榫,但是是做得最緊密的一次。下右圖顯示的是架板傾斜角度的調整機構。








比較麻煩的是上面那塊面板,因為我沒有夠大塊的木料,所以是用了共十九塊的零散木板和木條做編榫嵌接而成的。左邊的照片裡中間那塊木板的木紋十分特別,好似一幅沙漠風光。可它原來是我在垃圾堆中撿來的一塊又髒、又粗糙的破木片,花了不少沙紙才打磨成現在的樣子。有道是「玉不琢不成器」,其實木不磨,也是不能成器的。


下面兩張照片是成品裝在沙發上的樣子:












如果嫌架子靠椅背太近,坐起來有壓迫感,它還可以穩當的向前移一段距離。






這樣我就能舒服的躺在這張漂亮的沙發上看大部頭的書了。只有一點不好,就是有事要起身時 (譬如說接電話) 得把書拿起來,還得把整個架子搬開。因此我必須承認這不是一個很成功的設計。

旋轉 CD 架


我喜歡聽文藝復興時期的 lute music,買了一堆 CD 沒處放;加上最近又讀了幾本以歐洲中世紀歷史迷團為背景的小說,像是 Steve Berry 的 The Templar Legacy 和 The Alexandria Link, 以及 Kate Mosse 的 Labyrinth,所以就決定以歐洲中世紀僧院裡的迴廊 (cloister) 為造型來做一個 CD 架。


我做木工,向來不喜歡先畫好設計圖後再按圖施工;而是在腦中形成了概念,決定了幾個主要的尺寸之後就動工,想到哪就做到哪。我覺得這樣才好玩,也才能引發創意 (當然做錯的機會也相對會增加不少)。像下左圖中哥德式尖頂門上突出的門飾,就是臨時想到才加上的。我認為這使得成品的造型更具層次和立體感。不過這個有兩個曲面的東西並不好做,每一塊木頭都要用帶鋸機鋸兩次,上下兩層,共需做十六個。另外八個較大的圓頂門飾 (下右圖),也是用帶鋸機做成的。帶鋸機真是非常好用的工具,但它會在工件上留下鋸痕,因此成品還需要用 150 號到 600 號的沙紙打磨好幾遍才行。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為了測試新買的英國製高級車刀的能耐,這回一共車了四十二根柱子。其中比較細短的三十二根雙排柱是車好了上下共六十四個柱頭後,再套裝在直徑 10 mm 的圓棍上的。要把它們每根都弄得一樣長,也著實費了點工夫。

此外,這個 CD 架的上面板和下兩層的底板都是紋路很漂亮的實心檜木,但都不是整塊木頭,而是用從垃圾場撿來的老舊廢料拼接而成的。






我還另外做了一個小架子,可以放在上面板上來擺正在播放的 CD 的空盒。雖然有點多餘,但我還是忍不住不把這個架子做成可以調整傾斜度的。





若根據當初設想的設計尺寸,整個架子應是可以容納八十片 CD 的。但在製作時,為了取得恰當的比例,把四週的柱子都向內縮進了一些,所以成品是最多只能放六十四片 CD。這叫 function follows form,有違 Bauhaus 和墨家精神。但在中世紀的迴廊中,大概也難現 Bauhaus 的影子吧?墨老夫子雖然很會走路,但也跑不到歐洲去。


Anyway,這件作品是由一百七十多個手工零件榫接組合而成的,是到目前為止我所做過的最複雜也最精緻的木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