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une 5, 2007

St. Jerome 的寫字檯


左邊這張圖畫,是從我現在正在讀的一本書 The book on the book shelf 中掃描下來的。這是本滿有意思的書,談的是書和書架的歷史,而且把重點擺在書架的演變上。作者 Henry Petroski 是 Duke University 的土木工程和歷史教授,也是滿特別的專長組合。

圖中的這位人物是 St. Jerome, 他是在四世紀時,把希伯來文舊約聖經翻譯成拉丁文的僧人和學者,是天主教中頗具份量的聖人。Steve Berry 的小說中在他身上做了不少文章。

言歸正傳,這張十五世紀畫的圖中 Jerome 用的書寫板的形式和我的沙發讀書架頗有幾分神似,他的座椅扶手的形狀也和我那張沙發的差不多。只是他的架子並不能調整角度,而且不是夾在扶手上的。哈哈,看來我的設計和五百多年前古人的想法差不多,可算是今之古人了。

Sunday, June 3, 2007

沙發讀書架


這是張很舒服的沙發,我平常最喜歡窩在上面讀書。可是它不適合用來讀厚重的大書,因為手會捧得很酸,也不好翻閱。所以我就決定給它量身訂做一個可以把書放在上面的讀書架。


說起來,這個讀書架在構造上沒什麼學問,就是做兩個架子夾住沙發的扶手,上面再裝一塊可以調整角度的板子就是了。但要能配得上沙發的古典風格,這架子的造型也得有點古意才成。所以我就車了兩根羅馬式的曲線圓柱頭裝在架子上,如下左圖所示。另外,為了增加架子的強度,其上轉角處的木塊間是用燕尾榫 (dovetails) 接合的。這不是我第一次做燕尾榫,但是是做得最緊密的一次。下右圖顯示的是架板傾斜角度的調整機構。








比較麻煩的是上面那塊面板,因為我沒有夠大塊的木料,所以是用了共十九塊的零散木板和木條做編榫嵌接而成的。左邊的照片裡中間那塊木板的木紋十分特別,好似一幅沙漠風光。可它原來是我在垃圾堆中撿來的一塊又髒、又粗糙的破木片,花了不少沙紙才打磨成現在的樣子。有道是「玉不琢不成器」,其實木不磨,也是不能成器的。


下面兩張照片是成品裝在沙發上的樣子:












如果嫌架子靠椅背太近,坐起來有壓迫感,它還可以穩當的向前移一段距離。






這樣我就能舒服的躺在這張漂亮的沙發上看大部頭的書了。只有一點不好,就是有事要起身時 (譬如說接電話) 得把書拿起來,還得把整個架子搬開。因此我必須承認這不是一個很成功的設計。

旋轉 CD 架


我喜歡聽文藝復興時期的 lute music,買了一堆 CD 沒處放;加上最近又讀了幾本以歐洲中世紀歷史迷團為背景的小說,像是 Steve Berry 的 The Templar Legacy 和 The Alexandria Link, 以及 Kate Mosse 的 Labyrinth,所以就決定以歐洲中世紀僧院裡的迴廊 (cloister) 為造型來做一個 CD 架。


我做木工,向來不喜歡先畫好設計圖後再按圖施工;而是在腦中形成了概念,決定了幾個主要的尺寸之後就動工,想到哪就做到哪。我覺得這樣才好玩,也才能引發創意 (當然做錯的機會也相對會增加不少)。像下左圖中哥德式尖頂門上突出的門飾,就是臨時想到才加上的。我認為這使得成品的造型更具層次和立體感。不過這個有兩個曲面的東西並不好做,每一塊木頭都要用帶鋸機鋸兩次,上下兩層,共需做十六個。另外八個較大的圓頂門飾 (下右圖),也是用帶鋸機做成的。帶鋸機真是非常好用的工具,但它會在工件上留下鋸痕,因此成品還需要用 150 號到 600 號的沙紙打磨好幾遍才行。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為了測試新買的英國製高級車刀的能耐,這回一共車了四十二根柱子。其中比較細短的三十二根雙排柱是車好了上下共六十四個柱頭後,再套裝在直徑 10 mm 的圓棍上的。要把它們每根都弄得一樣長,也著實費了點工夫。

此外,這個 CD 架的上面板和下兩層的底板都是紋路很漂亮的實心檜木,但都不是整塊木頭,而是用從垃圾場撿來的老舊廢料拼接而成的。






我還另外做了一個小架子,可以放在上面板上來擺正在播放的 CD 的空盒。雖然有點多餘,但我還是忍不住不把這個架子做成可以調整傾斜度的。





若根據當初設想的設計尺寸,整個架子應是可以容納八十片 CD 的。但在製作時,為了取得恰當的比例,把四週的柱子都向內縮進了一些,所以成品是最多只能放六十四片 CD。這叫 function follows form,有違 Bauhaus 和墨家精神。但在中世紀的迴廊中,大概也難現 Bauhaus 的影子吧?墨老夫子雖然很會走路,但也跑不到歐洲去。


Anyway,這件作品是由一百七十多個手工零件榫接組合而成的,是到目前為止我所做過的最複雜也最精緻的木工了。